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事行政 > 正文

工资与胜任力关系(工资与胜任力关系图)

2024-11-04 2953 0 评论 人事行政


  

本文目录

  

  1. 任职资格和胜任力的区别和联系
  2. 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胜任力的研究
  3. 胜任力模型的意义

一、任职资格和胜任力的区别和联系

胜任力是任职资格的前提,任职资格是指为了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任职者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胜任力等。

  

任职资格是指为了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任职者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等方面的要求。它常常以胜任职位所需的学历、专业、工作经验、工作技能、能力加以表达。

  

胜任力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1)建立任职资格标准:任职资格标准是企业确定的各层各类岗位人员任职的标准,需要结合企业战略与文化和自身能力/核心能力来设定,其包含岗位任职的各项标准,例如潜能标准、经验标准、知识标准等等。目的两个:一,实现企业对核心能力的规划与管理。二,对具备核心核心能力的人才进行发展路径规划。

  

2)对现有人员进行任职资格定级评价:又称任职评价,是对在岗人员的一次能力评价,是人实际能力与岗位要求标准的一次对应过程,经过评价可以相应的得出成绩和结果,其目的是分析企业现在人员与组织需要之间的实际差距到底有多大,再进一步明确利于培训提高和未来工作改进方向。

  

3)根据现有人员进步表现,对现有人员任职资格进行调整:是将评价结果依据相关调整标准分别对应,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套对应五等级/七等级对应表和职能规划表等系列工具,以实现人才有序调整与规划。

  

1)知识(个体所拥有的特定领域的信息、发现信息的能力、能否用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2)技能(完成特定生理或心理任务的能力)。

  

3)自我概念(个体的态度、价值观或自我形象)。

  

4)特质(个体的生理特征和对情景或信息的一致性反应)。

  

5)动机/需要(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企业的任职资格要求由两部分组成:行为能力与素质要求。行为能力包括适应战略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素质要求是指适合从事某一职类、职种、职位、职层任职要求的人的动机、个性、兴趣与偏好、价值观、人生观等等。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于管理中要注重各职类、职种、职层员工能力的均衡发展,各职类、职种员工任职能力都要符合战略要求、尤其是企业管理类人员、技术类人员和销售类人员的能力一定要均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发展能力。

  

一个企业可以利用胜任力来识别其领导团队的行为是否可以带领整个企业达到预定的发展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任职资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胜任力

  

二、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胜任力的研究

所谓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这些个人特质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知识,是指对某一职业领域有用信息的组织和利用。②技能,是指将事情做好的能力。③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在他人面前表现出的形象。④自我概念,是指对自己身份九牛二虎之力认识或知觉。⑤人格特质,是指一个人的身体特征及典型的行为方式。⑥动机/需要,是指决定一个人外显行为的自然而稳定的思想。上述胜任特征常用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来描述(见图)。知识、技能属于表层的胜任特征,漂浮在水上,很易发现;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需要,属于深层的胜任特征,隐藏在水下,且越往水下,越难发现。深层特征是决定人们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胜任力的概念提出后,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胜任力研究成为全球的焦点。对胜任力的广泛、深入研究为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人力资源管理向以胜任力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员工有胜任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对胜任力的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被视为企业的战略性武器。 2、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内涵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员工的胜任力资源进行管理,包括对员工的胜任力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就是对具有公司需要的胜任力的人才的获取(包括:发现、鉴别、获取)、配置和科学合理使用。有效开发,是指对员工的现有胜任力的发挥、潜在胜任力的有效挖掘以及胜任力的发展。胜任力资源包括力的资源和心的资源。力的资源是由知识、技能等表层的胜任特征决定的;心的资源是由价值观、自我定位、人格特质、需求/动机等深层胜任特征决定的。人才的短缺使得人才具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权与工作的自主决定权,人才流动的范围拓宽。在人才主权时代资本所有者与知识所有者之间的博弈关系、企业与知识型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很强的利润与信息分离、成就欲望与专业兴趣、较高的流动意愿,这些都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树立员工是客户的观念,向员工持续提供客户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产品和服务,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以劳动契约和心灵契约为双得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自我管理式团队的组织结构,让信任、沟通、承诺、学习成为企业管理层与知识型员工之间新的互动关系。二、胜任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价值导向的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无论在理念还是在方法方面,都有别于通常的人力资源管理。下面从工作分析和人员选拔两方面来分析对胜任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1、工作分析人的胜任力资源的获取、配置和科学合理使用,首先要解决获取什么样的胜任力资源问题,这就需要进行工作分析。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进行工作分析时,研究对象是具有强烈使命感、在工作职位上做得好的人,找出其与优异表现/绩效相关联的特征,根据有优异表现的人的特征和行为的等级及结合的模式,来定义这一工作职位的职责,并确定该工作职位所需的每一胜任特征。其采用的方法为行为事件访谈法。该法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察技术,是提示胜任特征的主要途径。在具体操作时,通过对在工作中绩效优秀的人和绩效普通的人进行访谈,然后对谈话资料进行主题分析,分析出该工作的胜任特征,据此就可以为人员选拔、培训、激励、职业发展规划等提供参考标准。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开展工作分析时,关注的是该工作岗位的优异表现/绩效及能取重此优异表现/绩效的人所具备的胜任特征和行为。价值导向的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其基础工作——工作分析中就体现其目标;优异表现/绩效。 2、人员选拔人员选拔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外部具有企业需要的胜任力的人招聘进来并安置在合适的位置上;二是指企业内部员工按其具备的胜任力进行合理的岗位配置。无论是外部招聘的人员选拔,还是内部的人员配置,都需要对候选人进行测试和评价。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在进行人员选择测评时,依据的是该工作岗位的优异表现/绩效,以及能取得此优异表现/绩效的人所具备的胜任特征和行为。这样做的理由是,处于胜任特征结构中表层的知识和技能,相对易于改进和发展,培训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处于胜任特征结构中最底层的核心动机和人格特质,则难于评估和改进,所以它是最具有选拔经济价值的;位于胜任特征结构中部的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决定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对其进行改进和发展,虽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具有一定的困难,但还是可以通过培训、心理治疗或曾经有过的成功经历来改善。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人员选拔时重视考察人员的人格特质和动机/需要,其基本假设是:只有具有与企业哲学、企业使命一致的人格特质和动机的人,才可能与企业建立以劳动契约和心灵契约为双重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才可能被充分激励,具有持久的奋斗精神,才能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共同愿景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的行为过程中,才能造就卓越的组织。三、胜任力资源的有效开发胜任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侧重于对人的胜任力的发挥与发展,让人力资本获得增值。下面从激励和培训两方面进行分析。 1、激励基于胜任力分析而设计的激励,更多的考虑胜任力资源中的心的资源。要求企业与中工之间的关系是以劳动契约和心灵契约为双重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和发展,形成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局面。(1)建立合理、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合理、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应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绩效目标是在信任的基础上,通过上司与员工的沟通而形成的承诺;第二,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给予员工更多的授权、指导、支持与援助,推动员工成长、满足员工的事业发展期望;第三,绩效考核体系具有能让员工体会到的较高的公平、公正性。(2)建立与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相配合的价值管理体系价值管理体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价值评价体系,二是价值分配体系。价值评价是指对员工的胜任力潜能和贡献进行评价。对员工的胜任力潜能评价,是为了向员工提供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内容与手段,帮助员工开展生涯规划,使人力资本不断增值,提高其终身就业能力;对员工贡献进行评价,是使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得到承认,让真正优秀、具有企业需要的胜任力的员工脱颖而出。价值分配是指在价值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多元的价值分配形式来回报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满足员工的需要。多元的价值分配形式包括:各种权力、机会、工资、奖金、福利、附加社会保险、股权、期权等。(3)建立知识工作系统,形成创新授权机制在人才主权时代,尊重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对员工进行授权赋能、采取自我管理式团队的组织结构、使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形成创新授权机制的理论依据是领导替代理论。领导替代是由Keer和Jermier提出。他们认为员工希望从工作环境中得到指导并具有良好的感觉。指导可来自角色任务的结构化;而良好的感觉则来自任何形式的认可。虽然组织中必须具有这些因素,但是不一定要由领导者来提供,其他资源(工作本身、技术、工作环境同样可以提供指导与认可。在此情况下,人们对于正式领导的需求就会下降,领导替代就会发生。在以知识型员工为主体的部门或企业中,不少员工具有自我领导能力,可以指导自己,同时工作本身、技术能够对所要做的事情提供指导,团体成员也能够彼此支持,员工可从工作本身、技术、工作环境等无生命的资源中得到原以为由领导者才能提供的服务。这时,领导功能与某人的职位或权威已无关。领导与被领导的界限在事实上已模糊化、领导替代已事实上存在,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应以信任、沟通、承诺、学习为基本互动准则,创新授权制开始形成。 2、培训基于胜任力分析设计的培训,是对员工进行特定职位所需的关键胜任特征的培养,培训的重点内容是高绩效者比普通绩效者表现突出的特征,培训的目的是增强员工取得高绩效的能力、适应未来环境的能力和胜任力发展潜在力量能。(1)培训成本分析对于表层的基准性胜任力(ThresholdCompetency)特征,即胜任特征结构冰山图中的水上冰山部分(知识、技能),相对易于改进和发展,培训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但基准性胜任力特征只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对于深层的鉴别性胜任力(DifferentiatingCompetency)特征,即胜任特征结构冰山图中水下冰山部分(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需要),则相对难于改进和发展,且越往水下,难度越大,培训需要的时间和花费的成本越大。但鉴别性胜任力特征又是区别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这时就要进行权衡分析,当需要的胜任力培训的项目所花费的成本超过选拔招聘的成本时,则干脆进行招聘。这就是俗语说的:你可以教会一只火鸡爬树,但更简单的是找来一只松鼠。(2)培训对象、内容、方法的分析国外已有的应用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职位、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胜任特征模型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企业在确定某一职位的胜任力特征时,必须从上往下进行分解,即由企业使命确定企业核心战略能力”;由企业核心战略能力确定企业业务发展需要的能力;由企业业务发展需要的能力确定职位需要的胜任力,将胜伤力概念置于人一职一组织匹配的框架架中。根据各特定职位需要的胜任力,找出它们中比较共同的胜任特征,然后进行归类,据之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开发培训课程。以管理人员这一对象为例,来讨论基于胜任力分析的培训设计。目前,国外研究认为,能预测大部分行业工作成功的最常用的胜任特征分为六大类:成就特征、服务特征、影响特征、管理特征、认识特征和个人特征。对于管理人员而言,上述六大类胜任特征中有两大类是他们共同需要的:一类是成就特征,表现为个体内部优异特质。这种特征表现出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会提前思考和计划、以新的见解看待问题等。另一类是影响特征,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群体进行组织的特征。这类特征表现出影响他人、形成团队意识或群体领导。

  

三、胜任力模型的意义

问题一:胜任力模型的作用胜任力是工作表现背后所蕴涵的个人能力和行为总和,每项选拔工作都针对某个或多个胜任力,那么选拔流程的有效性和效率自然就会提高。以胜任力为标准评估、选择应聘者,由此发现、开发、安排与岗位相适应的评估和面试方式,有利于招聘决策的正确性,招聘到最适合空缺岗位的人选。企业通常用冰山模型描述胜任力的构成。知识与技能属于表层的胜任力特征,表露于水面之上,很容易发现;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等,属于能力、态度与意识类深层的胜任力特征,隐藏在水下,很难发掘与描述。那些深藏的、内隐的特征往往是决定人们的工作行为及绩效结果的关键因素。其中,“水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们比较重视的方面,它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改变和发展,识别起来也比较容易见成效。而“水下部分”包括内驱力、自我形象、个性和价值观等,这方面处于冰山的最下层,是比较难于评估和改进的。但在人才选拔中,这部分内容却最具有选拔的预测价值,同时它也是“水下冰山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值得HR深入学习并挖掘的。

  

问题二:岗位胜任模型的作用岗位胜任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起着基础性的、决定性的作用。它分别为企业的工作分析、人员招聘、人员考核、人员培训以及人员激励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它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基点。传统的人员选拔一般比较重视考察人员的知识、技能等外显特征,而没有针对难以测量的核心的动机和特质来挑选员工。但如果挑选的人员不具备该岗位所需要的深层次的胜任特征,要想改变该员工的深层特征却又不是简单的培训可以解决的问题,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失误与损失。相反,基于胜任特征的选拔正是帮助企业找到具有核心的动机和特质的员工,既避免了由于人员挑选失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支出。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猎头公司来完成,目前烽火猎聘公司提供的类似服务。尤其是为工作要求较为复杂的岗位挑选候选人,如挑选高层技术人员或高层管理人员,在应聘者基本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岗位胜任模型在预测优秀绩效方面的重要性远比与任务相关的技能、智力或学业等级分数等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建立岗位胜任模型能够帮助企业全面掌握员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员工激励措施。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胜任模型能够为管理者提供管理并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依据;从企业激励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依据胜任模型可以找到激励管理层员工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问题三:领导理论对胜任力模型构建有什么作用基于胜任力的市场类员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员工的胜任力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一个公司的胜任力模型就是一个公司的人才标准,它影响着公司的招聘、培训、职业发展、绩效甚至薪酬等重要人事决策,并最终影响着企业的绩效。

  

从管理他人的角度看,客户主管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其所带领的团队,并负责员工的培养与发展,同时也要对客户、上级、同级进行沟通和协调。“团队管理”体现的是客户主管如何有效管理团队内部的他人,团队建设包含了“员工培养”、“团队合作”的相关内容。“沟通协调”更多体现的是客户主管如何有效地管理团队外部的他人,包含了“人际理解”、“关系建立”的部分内容。

  

从管理任务的角度看,客户主管在组织外部管理任务,主要是与客户打交道,特别是销售转型之后,与客户之间的互动交流会更多,“客户导向”体现的是客户主管管理组织外部管理的任务。客户主管在内部的管理任务主要是针对团队成员绩效的管理,“计划管理”体现的是客户主管在团队内部的任务管理。“计划管理”包含了“时间管理”、“执行能力”的相关内容。

  

问题四:胜任力模型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5分胜任力模型是人岗匹配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人能力与岗位的匹配;二、个性与岗位的匹配。

  

其实最为核心的部分是以组织行为学中个体水平为主要因素建立模型:能力、价值观和态度、个性、知觉、学习力等因素。

  

问题五:胜任力模型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0分 1、职位关系明确,职责、权限及工作依据明确,为工作提供有效指导; 2、每个职位都建立具体、明确的任职条件,为人员招聘、调配、选拔、培养提供依据; 3、每个职位都有完整、明确的说明书; 4、检查与评估职位设置的合理性; 5、使每个职位都履行独立职能。

  

问题六:能力素质与胜任力素质有何区别?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力量,人力资源则是构成这一基础力量的关键要素。1973年,哈佛大学的戴维o麦克兰德教授提出了“胜任力”概念,英文为petency,从品质和能力层面论证了个体与岗位工作绩效的关系。他认为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动机和特质等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秀者和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这些区别特征后来被称作能力,认为能力是决定工作绩效的持久品质和特征。例如,绩效出众者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即能够发现问题,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因此,企业的成功被认为取决于三大基石的建立:一是组织中领导层的能力;二是组织中员工的能力;三是企业文化能否培育能力并使之最大化。总之,胜任力/能力模型概念的引入为在企业内营造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套可遵循的操作方法。一、胜任力模型开发目前,企业日益重视对胜任特征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开发企业自身的“人员胜任力模型库”。建立胜任力模型的通常做法是研究绩效出众的员工,找出他们有别于一般员工的特点和行为。这种方法是面试官对绩效出众员工和一般员工两个对照组,分别进行行为事件访谈,让员工描述最能代表他们所做工作的活动,获得有关他们的行为、思想、感觉和效率的细节。再将访谈录音,转录成文字,制成资料,并由研究人员根据资料显示的能力进行编号,接着对此做统计分析,确定区别优秀员工组和一般员工组的能力出现的频率和范围,建立基准能力和区别能力。在构建胜任特征过程中,应注意借鉴同行业优秀企业成功因素,围绕行业成功因素、业务目标与所需支持资源,总结出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和核心战略能力。这样,企业通过密切关注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并全力获取相应的能力,确保掌握竞争制胜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胜任力模型库的重要作用是它所包含的能力涵盖了公司各职位的出色绩效的所有特点及行为。例如,领导艺术包含一组能力概念――远见卓识、战略思维能力、管理变革能力、建立组织忠诚的能力以及确立工作重点的能力等等。能力的名称在作为向员工传达概念和行为的沟通工具时才重要,能力的定义则是向员工宣传这些概念的一个重要部分,使能力的意义更易于员工理解。例如,以服务为导向解释为预测、了解并满足客户需要。能力要更进一步发挥它的作用,更具有操作性,就需要分解成易于理解和分析的更小的单位,归纳出能够使能力得到提高的行为。把能力分解成行为的方法为员工提供了一条提高自身能力、使事业更为成功的发展途径。例如,以服务为导向的关键行为样式是:采取行动解决客户投诉问题,使他们满意;向客户征求反馈意见,弄清楚他们的需求,时刻了解客户满意程度。能力的关键行为分解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通过行为改变提高能力成为了可能。最后,以服务为导向为例说明胜任力模型结构从目前已有的能力研究来看,由六种能力构成的基本模型能够将公司内大部分职位中的绩效顶尖的员工区分出来,它们分别是:影响力、以业绩为导向、主动性、团队精神、以服务为导向和质量关注意识。二、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获得、激励、开发以及管理组织中人力资源的一整套策略性方法……而且能够塑造适宜的企业文化,并且导入能够反映和支持组织核心理念、保证组织成功的一种程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以开发和管理胜任力模型为主导,将其贯穿从员工招聘、入职到教育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策略和晋升规划等全部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胜任力模型也因此被用于向员工传达企业价值和标准,分析并改进企业文化,考核及培养员工队伍,管理继任计划进程,建立人员培养的基础,以及协助薪酬管理程序等......>>

  

问题七:为什么把胜任力模型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结合胜任力指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次特征,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从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估出发的。围绕岗位职责和岗位价值,企业能够进一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包括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等。

  

但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开始意识到,仅仅理解岗位是不够的,企业还需要深刻地理解人才。例如,设计薪酬体系时,如果单纯考虑岗位的价值大小,那么任职者的素质能力差异就无法在薪酬中得到体现。又如,在招聘选拔过程中,单纯通过任职要求寻找候选人,往往准确性较低,无法找到真正优秀的人才。

  

而在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工作重心已经从如何确保岗位职责得到落实,转向如何界定、评估、提升和发挥员工的才干――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通过明确岗位的要求和人才的标准,并将这两者相匹配,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方面的实践,有效提升人力资源匹配和管理工作的效率。

  

另一方面,战略目标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而决定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之一,是企业的人才是否符合战略的要求。这包括上下能否形成合力,员工的行为、目标是否与企业的战略方向保持一致,以及员工的工作能力是否达到战略的要求。企业通过胜任力模型体现企业对员工的行为要求,并通过基于胜任力的招聘、选拔、考核、培训等一系列手段,引导和促使员工达到战略所要求的行为标准。

  

此外,构建基于企业核心价值观、聚焦企业战略实现的胜任力模型,对解决企业发展变革中的“软件”问题,诸如“如何使对转型心存疑虑、抗拒的员工,转为接受、甚至主动推动战略转型”、“如何使那些习惯于用旧有模式思考和工作的人们,接受新的思维模式,并采取符合新战略要求的行动”,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问题八:如何构建胜任力模型有的公司花大价钱请咨询公司帮自己建立胜任力模型,但是人力资源部门对其应用仅停留在发工资、记考勤上,建立的模型根本没办法用到实践中去。还有的公司在应用模型去评价员工的时候,不能统一评价标准,使得结果存在极大偏差……总之,一谈到在企业中引入胜任力模型就有无数的问题困扰着大家。那么,胜任力模型究竟能不能在中国的企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呢?胜任力模型(也被称为素质模型/资质模型)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制订的人力资源质量标准,它清晰地界定了产生优秀绩效所必需的行为特征,帮助企业了解员工的能力素质水平和改进重点。很多西方企业早已开始尝试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且将其应用到人才发展的整个周期,以使人才的发展与企业的战略要求保持一致。从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胜任力模型不仅改变了美国外交官的选拔,还彻底革新了欧美企业人才选拔的模式与标准。与一些管理理念与工具一样,作为一项在西方国家行之有效的舶来工具,也受到中国企业的追捧。然而引入胜任力模型的企业越多,来自企业的质疑声也越高。它不仅从名称上甚至在模型结构、内容上,在不同的企业中可谓是五花八门。其中确有部分模型的质量不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如:对建立胜任力模型时花费不菲,耗时耗力,完成之后却只能束之高阁,不知如何使用等。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如何保证胜任力模型构建与成功应用呢?选择适合企业的建模方式谈到建立胜任力模型,大家自然会想到麦克利兰先生所创的方法,即通过对照绩效优秀与绩效普通的样本人群找出差异素质,俗称归纳法。但此方法的运用对企业环境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比如,需要有符合统计要求的样本人群与熟练掌握行为事件访谈法的专业调研人员等,这也是胜任力模型价格不菲的重要原因。一个企业建立胜任模型时,必须遵照以下基本程序。首先,确定绩效标准,比如,企业营业额、利润、管理风格、员工满意度;从企业内部找出一定数量的绩效优异的管理者和绩效平平的管理者建立标准样本。其次,进行大规模访谈、调研、收集数据信息,这当中可以采用BEI(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评价中心、专家评议等方法;调研结束后专业人员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然后确定岗位胜任力内容,并确定、描述胜任力的等级,建立胜任素质模型。模型建好后应不断在实践中验证、改进。模型中的胜任力指标是对调研结果进行编码处理后选取的。很多企业在应用此方法时,调研对象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只有寥寥数人。结果当然缺乏准确性与说服力。行为事件访谈法尽管有基本的套路可循,但如何与访谈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并运用技巧引导对方“娓娓道来”获得宝贵的“故事”,则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与一定的实践磨练才能达到所需效果。没有好的调研访谈与分析人员也是很多企业模型构建不成功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建立胜任力模型有多种方法可循,如借鉴已有的胜任力模型库、内外部专家研讨法、测评建模法、针对绩效优异者的行为事件访谈法等,这些方法都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最好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建模方法。采用这些方法建立起来的胜任力模型,其信度与效度略微低于样本对照的实证式建模法建立的胜任力模型,但相对而言往往更为经济,也具备足够的应用指导意义。而样本对照的实证式建模方法是行为事件访谈法的一种,主要是对优秀和一般的任职者分两组进行访谈,并对比分析访谈结论,发现那些能够导致两组人员绩效差异的关键行为特征,继而演绎成为特定职位任职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特征。运用此方法需要同时具备3个条件:建模的岗位非常重要,没有行业榜样可借鉴,并且企业具备样本对照行为事件......>>

  

问题九:试述领导者胜任能力的模型,并分析你所从事或所了解的职位需要的能力结构。胜任力模型构建相当于企业内部“画像”,对各个岗位应该具备的能力要求进行提炼,以便于后期进行内部人才评估、选拔,外部进行人才招聘。

  

至于什么样的企业需要构建胜任力模型,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界定或者对与错。合易建议对于发展初期的企业应以经营为主,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管理。对于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某个时间节点(比如3-5年)的企业可以进行规范管理,适当构建胜任力模型,通过管理促进企业经营发展。也就是应根据企业的情况决定是否构建胜任力模型,管理要适配企业经营发展。

  

胜任力模型构建一般是对各个相似的岗位进行归类,按照序列进行模型的构建,而不是一个岗位构建一个胜任力模型,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步:

  

1、序列的划分,一般分为管理序列、职能序列、研发序列、营销序列、生产序列等(每个企业不同,需要针对性的分析);

  

2、各个序列素质能力模型构成分析:一般管理序列包括通用素质能力和管理者素质能力;各个序列的员工包括通用素质和本序列素质能力要求。

  

3、确定素质能力项并定义:一般是通过访谈调研、资料分析、问卷调研等确定各个序列的素质能力项并进行定义。如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合适的方法、措施予以解决的能力。

  

4、行为点总结:在确定素质能力项后,经过BEI访谈调研、问卷调研、绩优与绩差人员对比等归纳总结各个素质能力项的行为点(注意:素质能力行为点应该内容全面、互补包含)。如:

  

5、行为点分级描述:对各个行为点进行分级描述,一般分为三级,级别越高、要求越高。

  

问题十:如何保证胜任力模型的成功构建与实施胜任力模型(也被称为素质能力模型)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制订的人力资源质量标准,它清晰地界定了产生优秀绩效所必需的行为特征,帮助企业了解员工的能力素质水平和改进重点。很多西方企业早已开始尝试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且将其应用到人才发展的整个周期,以使人才的发展与企业的战略要求保持一致。

  

一个企业建立胜任模型时,必须遵照以下基本程序:首先,确定绩效标准,比如,企业营业额、利润、管理风格、员工满意度;从企业内部找出一定数量的绩效优异的管理者和绩效平平的管理者建立标准样本。其次,进行大规模访谈、调研、收集数据信息,这当中可以采用BEI(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评价中心、专家评议等方法;调研结束后专业人员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然后确定岗位胜任力内容,并确定、描述胜任力的等级,建立胜任素质模型。最后,模型建好后应不断在实践中验证、改进。

  

如何保证胜任力模型构建与成功实施?

  

建立胜任力模型有多种方法可循,如借鉴已有的胜任力模型库、内外部专家研讨法、测评建模法、针对绩效优异者的行为事件访谈法等,这些方法都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最好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建模方法。

  

采用这些方法建立起来的胜任力模型,其信度与效度略微低于样本对照的实证式建模法建立的胜任力模型,但相对而言往往更为经济,也具备足够的应用指导意义。

  

在素质模型框架形成之后,还要通过实践对素质模型进行评估与进一步确认。一方面,通过与相应职位的任职者及其上级进行讨论,确认该模型中的素质是否为驱动任职者取得高绩效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素质模型的实践运用来检验素质模型的有效性。

  

在胜任力模型构建完成之后,不断地对其进行更新与完善是模型信度、效度的重要保证。在项目完成后一年与两年期分别设定胜任力模型的更新点,对照绩优人员的胜任力测评与业绩评估结果,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优化效果往往好于在模型构建时期内进行的短期修正。

  

如何将胜任力模型与已有的管理体系与理念结合起来,用适当的测评工具实现模型作为人才选拔、培养与评价标准的核心价值,是胜任力模型构建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受制于成本与其他客观因素,绝大部分企业都不能在短期内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完整改造。所以,选好切入点,从最容易看到效果,最容易被企业接纳的环节展开,快速地让企业全体员工看到模型带来的实质效果,才能让大家有进一步应用胜任力模型的信心与动力。

工资与胜任力关系(工资与胜任力关系图)


复制成功